名师诵经典——阳新富川中学万菲菲

万菲菲,阳新县富川中学语文教师,
“阳新县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曾获“一师一优课”省、市级优课,优质课分别获得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多篇教学设计和论文获奖。始终坚持乐慧育人理念,积极打造乐学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儒林外史》      


听众朋友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名师诵经典”,我是来自阳新县富川中学的万菲菲很荣幸能在这个栏目与大家相遇,今天我要赏读的是九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篇目《儒林外史》。

“儒林”一词来源于《史记》,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众生相。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年少刻苦读书,热衷科举,20岁便考中秀才,此后屡次不中,在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不善经营,对家产打理不当,晚年生活贫困交加,由富到贫的生活让他看尽世间百态,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南京,将自己的才华、自身的亲历和对社会的深层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儒林外史》全书共56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通过描绘各类士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儒林外史》: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意思就是吴敬梓描摹出来的人物活灵活现,没有不像的,书中刻画出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严监生这个人物,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

每每读到这段的时候,我总能梦见严监生面容愁苦地向我走来,面黄肌瘦,颧骨高高耸起。我笑着说:“老先生,您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千金散尽还复来,怎悟不透这个理呢?”他长叹一声说:“哎,没想到你也这么说我,大家都这么说我,一说就是三百年啊!我都成吝啬鬼的祖师爷了,我冤枉啊!”我说:“您怎一茎灯草也舍不得呢?快要死了,就不能享受一点光亮。”他说:“你有所不知,我一个快要死的人,费那么多油,有什么用?可活着的人却要继续过下去,孤儿寡母的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谁能理解这个。”我有些惭愧。他说:“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个世界,我向每一个人问好,我努力避免灾祸的来临,只要风吹草动,我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知道自己为人忠厚,不善逢迎,又不投机取巧。所以只能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维持这艰难的生存。我发奋治理祖上留下的产业,精打细算,丝毫不肯懈怠。天旱了,盼下雨;降大雨,又生怕毁坏庄稼。有时夜不能寐!我没有子嗣的时候,老大一家子是虎视眈眈,我时刻感受到他们的灼人的目光。等我有了男孩,又怕以后不能进学,像我一样窝窝囊囊。我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王氏的两个舅子身上,竭尽所有讨他们的欢心。”我听了之后,十分悲伤,直叹人生不易。

读到这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求真务实、委曲求全又重情重义的严监生,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在严监生生活的时代,清统治者沿用了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八股取士使读书变成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第一回王冕说:“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德国作家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也说:“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当时很多读书人从没有审视自己的心灵,找到生活的意义。连脚踏实地坚强地生存的道理都不懂,完全失去了灵魂。中举前的范进,五十多岁了还穷困潦倒,母亲和妻子都跟着他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为了自己遥遥无期的科举梦,对老母亲没有尽到孝道,也没有让妻子过上好的生活。而反观严监生,对妻子可谓是情深意重,妻子王氏生病,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病逝后,光料理后事就用了四五千两银子。过年的时候因思念妻子,新年也不出去拜节,在家不时哭泣,甚至到了精神恍惚的地步,最后还一病不起了。就是这样一位实干儒生在形式主义盛行、学风浮躁、世态炎凉的社会中却被边缘化,遭受排挤欺压,这是个人的悲歌,更是社会的悲剧。

古人说: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历经世事后,我们才明白,生活的本真,其实就是那份求真务实功名利禄转头空,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本心,用心去感受生活最初的那份美好。


通讯员:秦晓光

(作者: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