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顾炎武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阳新县税务局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顾炎武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1613-1682年),本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顾炎武一生始终注意民生疾苦,关心天下大事,他的“贵廉洁、贱贪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不仅影响了顾氏后裔,更砥砺了无数国人。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诗作《精卫诗》,表达的是作者立志学习精卫填海的精神,以不屈不挠的毅力来实现自己救亡图存、为同胞寻求福祉的理想。

他一生辗转,以天下为己任,以学术兴天下,被后人视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最能代表顾炎武爱国思想的名言,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之一。

“拯斯民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立下的终身誓言。然而,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他胸中那颗许付天下苍生的赤子之心和伟大抱负,又将托付何处呢?

1657年,顾炎武已经45岁。他变卖了祖产,离开江南去北方游学,寻找新的报国之路。他的第一站是一座著名的书院——不其山(今山东青岛崂山西北部)康成书院。


康成书院

   

在此后漫长的游历生涯中,顾炎武常常骑着一匹骡子,手不释卷。他到处搜寻各地史志图书,勘察民生风俗,足迹遍及二十余省。顾炎武认为“士当求实学”“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这种注重考据实证、经世致用的治学风格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清代朴学的开山鼻祖。

以为后世鉴,顾炎武详细考证了历代惩治贪腐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社会治乱之关键在于“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只有采取“以礼治心”的“礼教”方式,让人人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规矩,怀有廉耻之心,勤政清廉之风才能盛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对廉耻的考量并未止于清廉为官、遵守礼义等一般的道德自律,而是延伸到勤政事功的层面。他提出,社会精英阶层特别是治国者,应“耻匹夫不被其泽”。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或为官者,可耻的是碌碌无为,天下百姓没有受到你的任何恩泽。这样,顾炎武把士大夫的廉耻观,与是否爱护百姓、是否对百姓有恩惠联系起来,把廉耻引向了“仁”的层面,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释。由此,廉耻就与仁爱这个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相通了。

慈母阁

    顾炎武一生未曾出仕为官,但他始终保持气节,终生践行自己的廉耻观。同时,也把这种准则传之后人。

顾炎武有三个外甥——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自小刻苦读书,经由科举走上了仕途。兄弟三人荣列鼎甲、同朝为官,成为明清科举史上的一桩奇事。作为徐氏三兄弟的舅舅,顾炎武虽游历在外,很少有机会与他们见面,但多年来书信不断。他一再勉励他们要做清官、做好官。

他曾给徐元文写过一封著名家书《答徐甥公肃书》,那时他已近七十岁高龄,客居他乡。家书中,他不谈自己的生活琐事、表达亲情,而是痛陈自己所目睹的百姓疾苦,告诉外甥“关辅荒

凉”、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叮嘱道:“不忘百姓,敢自托于鲁儒;维此哲人,庶兴哀于周雅。当事君子,倘亦有闻而叹息者乎!”

这是一个老人的真情教诲,其心皎皎,照亮世人。


播音:张蕾 制作:石露


阳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