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华道村: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百福山坐落在阳新浮屠镇华道村的北部,植被茂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泉水丰富。山脚下有良田百亩,分布在石华道、竹林董和刘家墩三个人口规模大的湾组。从山顶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通过水渠流到下游的农田、池塘和湾渠,成为农户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既要山泉水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惠及群众生活,又要这股“清流”注入乡村振兴的活力中,华道村“两委”出实招、出真招,坚持运用系统观念,通过修建抗旱坝、建立蓄水池、修复古老井,不仅充分利用了宝贵的淡水资源,留住了古老文化,而且系统性解决湾组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百福山远景)

小小抗旱堰,灌溉百亩田

“有了这抗旱堰,心底的这块石头总算放下了,再也不怕农田没水哩!”种粮大户陈洪武激动地说道。

早在今年夏季,天气高温,持续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上游水库容量见底,百福山下的百亩良田用水告急。面对突如其来的反常天气,大家毫无准备,村干部和几位种粮大户心头一紧:“没有水,稻谷生长怎么办,粮食收成关系民生,可是天大的事。种粮户都是靠这吃饭,不能含糊。”村党支部书记董美礼皱起眉头,紧急召开村民会议,就百福山下农田灌溉水源不足问题,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来当家做主。

有农户建议从白沙镇墩福村的野马港水库调水过来,但是经过大家反复讨论,觉得不妥。考虑到两点原因:一是距离较远,灌溉不方便;二是野马港水库只能解农田一时之渴,解不了农田一世之渴;万一水库容量不足,这最后一根稻草也不靠谱,长远来看,必须要另外想办法,农田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抗旱堰过滤水杂质)

沉静片刻,大家把目光自然地投向了百福山,副支书石明珍提议:“那咱们就在百福山下靠近农田和湾组的地方修一座坝,山泉水有季节性,这样就可以把山上的泉水蓄起来,起到蓄水和过滤作用,既可以灌溉石华道、竹林董和刘家墩的百亩农田,又可以流到下游湾组的水渠,方便大家的生活。”大家听完后,十分认可,举手表决,一致赞同。

于是抗旱堰就在直面问题中诞生,经过短短几天的时间将小水坝建成并投入使用。“别看这个堰坝面积小,但堰的底部很深,可容纳不少的山泉水,效果明显好多喽!”参与建设抗旱坝的群众自信地说道。

修建有效缓解了农田用水的紧张,减轻了上游水库的压力,卸下了种粮大户的担子

坚持系统观,为民办实事

“这么干净清澈的山泉水,不好好利用真可惜,要是有一个蓄水池就好咯!”石华道的张大妈惋惜地说道。

(Z字形蓄水池)

石华道湾组与抗旱堰的距离最近,方圆几里没有池塘,但是村民都习惯在离家近的池塘洗衣服、洗菜。面对群众的需求,于是就萌发了在石华道修建蓄水池的想法,原来在这里有一口古老的井和一条水渠,大家集思广益,石华道的村民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一个蓄水池。

怎么建却成了一件难事。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张大妈想在蓄水池洗菜,王大婶想在蓄水池洗衣服;石大爷想在井里打水吃,节约家里自来水的使用。面对群众意见不统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半天也没个统一的准信。这时,村里分管民政的董振亚想到了一个三全其美的办法,他说:“大家的诉求我们都知道,也理解,大伙看这样行不行,确保大家都能用上山泉水,咱们就分上中下游,分别修建三个小型蓄水池,上游第一口井用于取水,中游第二口用于洗菜,下游第三口用于洗衣服,山泉水从上游流到中游再到下游。”张大妈、王大婶和石大爷听后接连称赞,石大爷高兴地说道:“还是年轻的董小伙有法子,这下子大家都没意见吧,我举双手表示赞同!”

“Z字形”蓄水池就是这样由来的。现在,石华道的村民们特别爱惜这三口水池,早上成为了大妈大婶们唠家常的好地方,一边忙着洗衣洗菜,有序进行;一边谈论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大爷们围着三口蓄水池进行晨练,这光景好不快活,一幅祥和幸福的画卷徐徐展开。

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既着眼全局,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系统的思维想问题办事情,把群众的诉求最大化进行满足和兼顾,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保护古遗迹,留得乡愁在

“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呀!万万不可改掉。”石华道的组长石明春在施工现场说道。

(太屋老井)

这口井的历史可不一般。老井之脉源于始迁祖定居修造,距今约六百五十余年。据悉,在成年人一辈的小时候,他们对这口井都是有感情的,那时候,这口井是放学回家的“老地方”,湾组之间的“标志性地名”,美好回忆的“百宝箱”。如今,大多数人外出务工或者外地生活,回想起家乡的记忆,最深刻的大概就是这口历史悠久、满怀记忆的太屋老井。

根据大家的想法,在施工现场,村委会决定保留这口井的原始模样,考虑到井口周围无防护措施,行人过路不安全,在保留原貌基础上就行加固和修缮。同时,请村里的有文化的老一辈、教书先生石义清老同志为太屋老井写《太屋井记》和《赞井》,赞井中写道:“百福巨龙吐甘泉,始祖厚德载水源;繁衍生息枝叶茂,乐享天伦缅祖先。”寄托了饮水思源的感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太屋老井的修缮,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表现,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让生活在家的老人,内心变的安定;奔波在外的年轻人,有了一股乡愁。

“当我有烦心事的时候,就会来看看这口井,跟老井诉说自己的心事,然后我的心情就平复了许多。”石华道的石爷爷感叹道。

通讯员:郦如松

一审:胡凌露

二审:王珊

三审: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