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渔民蒋德新:守护一泓清水

新华社武汉11月3日电(记者宋立崑)老蒋又“吃亏”了。


在湖北方言中,“吃亏”有“吃苦”的意思。上个月,老蒋在修理清漂船零件时,不小心划伤了左手,那一天正好是他63岁生日。伤口缠着绷带,不能沾水。他为了做事方便,将一个透明塑料袋套在左手上。跟人挥手打招呼时,手上的塑料袋被风刮得直响,跟挥着小旗似的。

老蒋名叫蒋德新,是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新港社区三组的居民,也是丹江口库区的一名环保志愿者,主要负责在汉江上清漂,至今已是第4个年头。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老蒋说,以前一家人一直住在渔船上,后来父母年纪大了,不便在船上生活,但也不愿“离水上坡”,他就借钱在离汉江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的岸边买了一套房子,让二老先搬过去。船上腾出了空间,老蒋也腾出手脚,捕鱼、养鱼、贩鱼,行情最好时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十年来,为了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当地先是取缔了网箱养鱼,后来又实行了禁渔政策,要回收渔船,让渔民“洗脚上岸”。“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呀,家里才把买房的钱还上,好日子刚起步。”老蒋说,“后来才知道,我们汉江的水是要输送给北方一亿多人口,我们吃点亏又算啥呢。”

这不是老蒋第一次为了他人而“吃亏”。2013年秋天,一座小水库突发险情,急需向丹江口水库泄洪。通知到老蒋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次日0点就要开闸放水。“那时渔民多住在船上,用电不方便,睡觉后都会关手机省电,及时通知到人不容易。”他回忆道,渔船都用锚绳紧紧系着,如果不及时解开,水位抬高后,船就会被拉到江里去。于是,老蒋马上驾着小船,到江上“敲锣打鼓”给大家报信。事后,他才发现自家养的一池鱼没来得及捞起来,被大水冲得所剩无几。

退捕上岸后,老蒋常常望着汉江出神,家里人说他害了“思江病”。于是,他索性拉着几个同样患“思江病”的老伙计,开始义务打扫清理汉江岸线。没过多久,就聚起16人的队伍,被大家称为德新护水志愿服务队。

后来,当地正式把清漂员列入公益性岗位,在沿江每个村选聘数名60岁以下村民,每月有1000多元补贴。但当时,老蒋已经超龄,许多人觉得他很“吃亏”。“没想那么多,我现在感觉很满足。”老蒋说,父母、妻子和自己都有养老保险,每当村里有短期公益性岗位招聘时,大家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为他申请了一艘清漂船,取名“守井卫士号”。又能下水了,老蒋乐得不行。从此,他几乎每天早上8点左右登船,沿着自己约14公里的责任水面巡查,除了打捞枯枝败叶等漂浮物外,还救起过9名落水者。

老蒋的事迹渐渐传开,越来越多人自愿参与到护水志愿服务中来。目前,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已有186名志愿者。十堰市陆续诞生了2000多支环保志愿服务队,320万十堰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号——守井人。

“就是要这样,咱们的汉江水,不管流到哪去,都应该是好水。”老蒋说,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志愿者也越来越多。最开始他们每次清漂要花小半天,现在大多时候,干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回来了。如今,老蒋花在江上的时间少了,环保宣传、志愿宣讲的次数多了。

近些年,守水护水事业得到科技加持。当地在丹江口水库布设了234个摄像机、81套云广播,通过AI算法监测库岸线。人或车辆一旦违规靠近库区,都会被广播及时劝离。一些护水志愿者自我调侃,感觉自己可能要被机器取代了。

但老蒋还是相信老办法,他在码头边养了4条狗。“一旦有人落水,或者江上出现其他状况,狗就会叫,我在家里能听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