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紫菜”“方便面致癌”……原来这些谣言是这样产生的!

【“舌尖上的安全”系列评论】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武晓娟认为,治理“舌尖上的谣言”,要积极披露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监管信息,努力缩小社会各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公众来说,则要少一些轻信盲从。

食品是网络谣言重灾区。“塑料紫菜”“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吃多了致癌”“食品添加剂不能用”……近些年来,我们经常能在一些自媒体或“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看到类似的提醒。这些“舌尖上的谣言”半真半假,侮辱性极强,伤害性极大,看上去是“为你好”,实际上是将“伪科学”渲染得淋漓尽致,不仅引发消费者恐慌,也给相关产业带来极大损失。

分析起来,“舌尖上的谣言”都有套路,比如标题夸张、混淆概念、无明确时空信息、假专家坐镇等。有的实际上稍加分析就可辨明,比如曾有谣言称“肯德基的鸡有六个翅膀”,这明显违背常识。那为什么有很多人轻信“舌尖上的谣言”呢?一来是食品安全问题历史欠账较多,人们的敏感神经易被触动,常常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信息不对称。

早在2017年,知名研究机构尼尔森网联发布的调研报告就显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93.83%。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信息的了解度只有50%左右。根据传播学者的判断: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当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时,如果公众缺乏一定的科学判断力,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就很容易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利用。

有的是“以谣生利”,比如王某利用公众焦虑心态,制造“塑料紫菜”谣言后向紫菜生产厂家敲诈10万元。有的是想博人眼球,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比如一些自媒体已成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渠道,且呈公司化运作趋势。有的是误导公众、有意抹黑相关产业,前几年,“山寨社团”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就曾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谨慎态度,发布不实信息,造谣称国内的一些方便面纸桶包装致癌物质(荧光性物质)超标,给方便面产业带来不小损失。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治理“舌尖上的谣言”,首先就要对症下药,加强正面信息传播,积极披露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监管信息,努力缩小社会各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去年9月,浙江省上线了全国首个食品安全数字化协同应用,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透明度,方便群众随时查询食品是否抽检合格、食品辟谣信息等相关情况。

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特别是辟谣要通俗易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公众的判断力,让科学、理性、真实、权威的声音跑赢谣言的速度。同时,还应创新监管手段,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倒逼谣言的编造者和散布者在法律的威慑面前循规蹈矩,防止“以谣生利”。当然,对于公众来说,还是要少一些轻信盲从,要知道,每一次不经查证的“转发”,都有可能是在为谣言“扩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