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全仿真,会成为一种全新报道形式吗?

5月15日,经过近300天的长途跋涉,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新华社推出“3D全仿真”报道,让主持人站在“火星表面”讲解天问一号着陆过程以及“祝融号”构造的形式令人眼前一亮。这是新华社首次运用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制作航天类原创报道,并首次将三维模型和沉浸式场景相结合,打造出虚实结合的创意空间。

“3D全仿真”报道开辟了一种业界领先的报道形式,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立体空间  身临其境

主持人仿佛置身宇宙场景

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是新华社运用“人工智能+5G”的前沿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它采用5面小间距LED屏幕,屏幕间距仅1.2毫米,清晰度4K以上。

通过搭建模拟场景,可以在系统中快速生成适应地面、立面与顶面屏幕,形成透视合理的沉浸式背景画面,确保主持人的自然融入。在此次节目中,主播时而置身太阳系,时而站在火星地表,虽然身处有限的演播室空间,却仿佛置身于浩瀚宇宙中。场景的随意切换,为创意报道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3D建模   1:1还原

“天问一号”虚拟着陆巡视器缓缓着陆

在视频中,天问一号着陆器从天而落,“祝融号”火星车在着陆平台缓缓驶下,身高1.85米的火星车被1:1搬进屏幕里,与旁边的主持人站在一起,并能依据主持人的走位进行移动。这些动作的演示,得益于对着陆器和火星车三维模型的细致打磨。

“天问一号”虚拟着陆巡视器建模动画

首先,技术人员需要采集信息,不仅要实地观看模型,还要查阅、参考各种资料文章,了解各项设备组成和参数,并多次请教专家,最大限度地实现着陆器和火星车的等比例还原;其次,为避免建模的素材过于冰冷,画面长时间静止造成观众审美疲劳,技术人员依据各部分构造的功能特性,使其能够独立活动,实现火星车行走、转弯、太阳翼展开关闭、桅杆升降等多种3D动画特效,真实还原火星车各种运行状态。使画面语言丰富生动,可看性进一步加强。

虚实融合  实时合成

作为虚拟的前景植入画面,“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和火星车,在录制现场其实肉眼并不可见。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首次应用红外动捕跟踪系统,保证了LED背景画面的正确透视。而前景虚拟植入的着陆器、火星车基于云台跟踪的拍摄方式,通过前后景画面的无缝匹配,使得背景的火星地表、中景的主持人、前景的着陆器火星车等融为一体,摄像机任意游走拍摄,也能对前景虚拟画面进行捕捉。虚实结合,“所见即所得”。

虚实融合在屏幕实时呈现

“3D全仿真”报道将真实场景和3D虚拟场景混合在一起,通过两者的实时叠加,产生了新奇的可视化环境。这是新技术赋能新闻报道的又一典型案例,是新闻样态又一大突破。它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新闻体验,也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