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党报青年谈建党百年特刊采编体会: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

从今年1月开始,人民日报陆续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和特刊,全面展现百年大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许多青年编辑记者参与其中,在编辑和采写稿件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邀请部分青年编辑记者,分享他们的体会与收获。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我们正确理解党的性质与宗旨、了解党情和国情都十分必要。作为一名党报工作者,把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所学所得转化为方式方法,具体应用于日常业务工作中,对我而言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实践课。

5月6日起,人民日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别报道聚焦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日推出4个整版,展现各地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笃定前行的发展姿态。本系列特别报道便是记者和编辑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采编业务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实践。

在这次特刊工作中,总编室经济版编辑与分社记者合作,承担了前两期北京篇和天津篇版面的工作。“打头阵”的两期特刊意义特殊,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结合党史学习的感悟体会和经验方法,做出一道建党100周年特刊“好菜”?作为参与特刊工作的编辑一员,我从这次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点心得。

备食材——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开展选题策划和版面规划。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省份篇全景展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表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是针对“为什么学习党史”问题作出的生动解答。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就必须把特刊内容和呈现方式与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目的相结合,从这一考虑出发确定选题、选择素材。在具体工作中,编辑与分社记者反复沟通,把特刊所需的稿件、数据、图片等必需“食材”一一备齐,并对数据和图片进行精挑细选,才最终留下了最适合“烹饪”的内容。以天津篇为例,我们除了向记者征集图片,还翻遍了内外网图库。经过耐心挑选,才从几千张图片中找出近两百张备选,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等各个方面。

细加工——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创新,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编辑开展业务工作也是如此。还是以特刊工作为例,北京篇和天津篇是前两期,从回稿到刊发之间预留的时间较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编校环节,需要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时间来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安排上,版面编辑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接两个分社,以便两期的工作同步推进。在特刊版面初步出样后,两组编辑交叉互相核校,提出修改意见,加快了后续校对流程。

巧烹制——绘出神州巡礼多彩图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既是时代使命,也是责任担当,更是开创未来的现实需要。在报纸上,除了以文字方式讲好党的故事,图片和图表是更为具象生动的叙事载体。因此在最终的版面上,我们还以数据图表直观体现发展成效、以图片描绘发展图景,并设置了图片专版,丰富了报道形式。

而版面设计的最终成果主要还是归功于美编,特刊4个版面整体上以红色为主色调,紧扣建党100周年的主旋律,飘带这一设计元素也贯穿32期特刊的始终,保持了美观性、一致性、协调性。该系列特刊气势恢宏,全面地把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奋斗姿态展现了出来。

通过参与这次“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的编辑工作,把党史学习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我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更加深入,学习成效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也认识到,编辑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探索欲和创造力,为读者带来更多精彩报道。

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

经济社会部  王 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隆重推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巡礼”特刊,我参与采写了旅游行业特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对我来说,了解和梳理旅游业建党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党史的机会,很多收获必将受益终身。

建党百年来,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产业。在很多人眼里,旅游是幸福的、美好的。在采写特刊稿件的过程中,对旅游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推崇的修身养性之道。采写旅游行业特刊期间,正值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其中一场活动走进北京市八一学校。现场一位同学的笔记上这样写到:“看到这么多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信仰,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自己,深受触动,我为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感到骄傲。”就这样,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旅游故事,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让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更强动力。

回顾历史是为了开启更好的未来。当前,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规模仍在持续扩大,结构仍在不断升级。虽然旅游行业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但我相信,有了“人民”二字作为最深厚的底气、最坚强的支撑,旅游事业就一定能迎来新局面,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钻进”历史深挖  准确生动还原

政治文化部  江  琳

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稿件采写中,我主要承担有关“党的十五大”的稿件。作为政文部的一名青年党员,在党的百年华诞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能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我感到十分光荣。

报道主题重大、政治性强,部门领导对稿件写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确保准确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让稿件生动鲜活,有深度有高度”。

如何把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这个政治性极强的主题写得生动鲜活,唯有“钻进”历史,从历史中找线索、找思路。

全方面扫描党史,我几乎穷尽了权威书籍,力求全面了解掌握十五大召开前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时代背景,与此同时,反复研读十五大报告及辅导文章,最终列出文章逻辑。

文章筋骨有了,还得有血有肉。故事从哪来?我以十五大报告为着力点,深入挖掘故事线索。比如,针对报告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查阅大量史料,力求能通过具体故事,阐释这一新观点的重大意义。

终于,在当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开荒大户放手大干》文章中,我找到了鲜活的场景,并运用到稿件中:地头上,场长徐宝荣正拿着“大哥大”指挥收稻子。这位种粮大户投资300多万元,承包了胶州市近海1万亩荒滩进行改良开发。十五大报告提出,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这下,我的信心更足了。我要放开手脚大干。”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深入开展,稿件采写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在干中学、学中干,力求通过学习,充分尊重历史、准确还原历史,对稿件里的表述及相关描写,我都标明了出处,确保文章的叙述都有历史依据。于我而言,稿件的写作过程,正是学习教育中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

从特刊稿件中感受时代变革

政治文化部  史一棋

黑土滩因为过度放牧被严重破坏,加强生态修复,治好了这块牛皮藓;推进自助养老,老人晚年生活幸福;特产推上“云端”,村民都忙着带货,销售额连连上涨;光伏电站让村集体吃上了“阳光饭”,保障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荒山搞绿化,为乡村旅游打基础……

这些都是近年来青海省发生的民生变化。报道涉及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则故事,事迹具体而真实,说出了老百姓自己的感受,代表了党的政策落地后带来的民生福祉,浓缩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作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青海篇的编辑,在编辑工作的具体过程中感受这种变革,十分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走进2021年,我个人既是我们党完成百年使命、走过百年征程的亲历者之一,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受益者之一。期待!期待未来我将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中国百年巨变的见证者。

以史鉴今,记录“世界之中国”

国际部  赵 成

能够参与“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的采写与编辑是我的荣幸。今年2月23日,“中国重返联合国”专版在各位老师和同事的精心编辑制作后得以见报。采写和编辑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专版,对我本人而言也是学习党史过程中的生动一课。聆听当年的亲历者热血沸腾地回顾一幕幕往事,通过纪录片和史料书籍了解中国代表团不懈斗争、终于迈入联合国的艰辛历程,深刻体会到这一重大外交胜利背后,是无数共产党员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

稿件撰写中,许多历史细节令人感触良多:美日等国所谓“重要问题”提案被否决,“不少亚非拉国家代表高声唱歌、欢呼,互相拥抱祝贺,有的代表甚至离开座位在走道里跳起舞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57个国家的常驻代表轮番登台致辞欢迎,历时近6个小时”;中国代表登上联合国讲台,向世界发出“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的铿锵誓言……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变。抚今思昔,我们感受到“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句话的分量,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与追求。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的一员,我愿继续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坚定信念、筑牢信仰,忠于国家,忠诚使命,记录“世界之中国”的时代印记,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坚定行动。

重温万隆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部  庄雪雅

2015年,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作为人民日报驻印尼记者,我有幸随团造访万隆。发表在2021年2月10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中的《共同实现亚非振兴梦想》,就是我结合当时的采访见闻撰写的手记。既然是手记,就应当突出鲜活的现场感。重读驻外时为亚非领导人会议撰写的稿件和采访笔记,如同回到那个多雨的美丽山城。跟随文字和图片资料,我将中国代表团抵达的万隆机场、已经改建为博物馆的万隆会议举办地、各国代表团的驻地酒店重新一一走过。

我还记得,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各国领导人重现“历史性步行”,从当年各代表团的驻地萨沃尔—霍曼饭店步行至会议举办地独立大厦。1955年,人们在这条短短的道路上无数次地往返,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吸纳进“万隆会议十项原则”。60年风风雨雨,万隆精神引导亚非合作行稳致远,中国一直都是万隆精神的重要实践者。稿件的撰写过程中,我反复想起在欢呼、掌声和挥舞的花束中,亚非国家领导人并肩谈笑、缓步前行,感人至深。

在今年的党史学习过程中,我和同事一起学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通过理论学习,此前积累的感性的回忆得以升华,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历久弥新、历久弥深、历久弥坚:当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一个平等、开放、正义的新型国际关系时,弘扬“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作为人民日报的驻外记者和国际新闻编辑,我们将更加努力,更好地宣传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感悟初心,见人见物见精神

评论部  李洪兴

今年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再次来到甘肃会宁,探寻“奋斗百年路”。上次来这里采访是201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进行的“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见证伟大的长征精神,丰富了内心感悟。

感悟初心,要见人。采访时,作为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最早的讲解员,馆长李俊丰讲了自己的经历:为讲好故事,她在家读书,读着读着,自己感动得哭了起来。说到此处,她情真意切,听者也为之动容。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红色故事要“用心琢磨着讲”,为何讲长征故事对自己也有“治愈功能”。长征是宏大的,讲好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是具体的,特别是讲故事的人是可爱的、可敬的。感动自己,方能打动别人。

感悟初心,要见物。红色文物是无声的历史,却能奏出最美妙的旋律。采访途中,很多珍贵文物一再震撼我们:一把三弦琴,留在会宁养伤的红军战士,给当地群众弹唱红色歌曲;一支冲锋号,司号员鼓舞将士冲锋杀敌;一张党员登记表,记录了红军党员的基本信息,保留至今……看见文物,犹如重回历史现场,带给人情感的共鸣,刻写下先烈的忠诚信仰。这样的采访细节、鲜活内容,被我们一一写进稿子。

感悟初心,要见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叙事中的长征精神,更有发扬长征精神而激荡出的时代精神。在会宁红堡子村,人们这样填词描绘发展历程:“黄渠浩荡蜿蜒,大川绿树村边。人民巨手改河山,水到渠成粮增产。沧海变桑田。全国同庆升平,四化宏图展现。河水逆流上高原,不愁衣食住行难。旧貌换新颜。”曾经的艰、险、贫、困之地,现在战胜了贫困,迈步从头越。团结向前,鼓舞起的奋斗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矗立着一座雕塑《地球上的红飘带》。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如今,人们心系红飘带,踏上新时代的长征路,昂首再出发!

“寓理于情”,我们一直在尝试

理论部  梁  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在组编抗战史特刊时,理论部青年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寓理于情”。作为其中一分子,我的感受颇深。

郑福来,90岁,卢沟桥镇的老镇长,也是七七事变的亲历者。从1951年开始,他就当起义务讲解员,讲述抗战历史,直到今天。老人的故事是“亲历者说”栏目的绝佳素材。然而,以什么逻辑讲述老人的经历,能更好体现抗战精神的传承呢?

“年龄大了,我得抓紧时间。”“最喜欢给孩子们讲。”“张妍正式拜师,学习讲解抗战史。” 相比时间顺序,以人物志趣排布人物故事,更能体现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

最终,我们选择用老人挂在嘴边的三句话作为《要把抗战历史告诉更多人》一文的主题逻辑。毕竟,最吸引读者的是典型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

鉴往事,知来者。学习党史,是为了从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一方面,我们重视呈现历史事实。不仅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同时,叙写了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直至最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等历史事实。为广大读者呈现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真切的历史镜像。

另一方面,用大气力讲述弘扬抗战精神。我们坚持讲述故事是为了讲道理、弘扬精神。我们用烈士的家书、士兵的大刀、巴金的作品讲述中华儿女如何为了民族生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用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述说高尚又朴实的伟大精神。

“不能就抗战史写抗战史,要把我们党中流砥柱的作用凸显出来,要把它放在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去看。”写完初稿,主编的指点让我们恍然大悟。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同时,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也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具体表现。在改稿中,我们把中国共产党如何以斗争求联合、求团结,成为组编头条通讯《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主要线索。

作为读者,读史的目的在于识道。作为讲述者,要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呈现精神、揭示规律,这是此次特刊组编工作最大的收获。

这些年,理论部青年们都在追求“言之有理”。如何在理论宣传中做到“情理交融”,在本次“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组编中,我们仍旧坚持在探索。

走入历史深层  把握精神内核

研究部  路 畅

很荣幸能够参与“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本次采访研究部承担的是“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两个专版和一条消息稿的采写,其中曼叶平主任和我具体负责参加开国大典的民主人士张澜的报道。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民主人士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张澜曾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新中国成立时当选为国家副主席,是一位“善知兵、善攻书”的代表性民主人士。

如果说共产党对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是一种宏大叙事,那么张澜与共产党建立友谊并接受党的领导,甚至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依然信念坚定的故事,就是一种个体叙事。我们的报道,目的在于从张澜个人的生命轨迹中,找到他坚定支持共产党的原因,带领读者走入历史深层,触摸具体的真实,从历史的横截面中展现真理的力量。

在穷尽式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位被誉为“川北圣人”的“张表老”有了更多了解。他与共产党建立深厚友谊,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从个人经历来看,他曾赴日留学,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从历史原因看,他对军阀混战深恶痛绝、对国民党的腐败极为失望。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看到成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中的共产党员多为“诚笃君子、有志之士”,是学业上的尖子、革命运动的骨干,断定他们“必为国家之栋梁”,十分器重并予以扶助。这些细节,带领我们走入历史的深层,看到在当时晦暗的社会环境中,共产党人身上闪光的人格魅力。由此奠定文章的写作思路,即将张澜与共产党人的交往作为主线,不同的人物是这条线上的一颗颗珍珠。

在张澜报道的写作中,我体会到,记者作为党史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要想讲好党史故事,对党史的了解就不能浮在表面,而是要尽量全面地占有资料、尽可能实地采访,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史料的搜集、概括和整理,全面、深入、具体地把握党史故事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境、人物关系、事件脉络和历史意义,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准确理解党史故事的精神内核,在写作时才能有的放矢、简洁生动,把党史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一次高质量的自我教育

海外版 刘少华

重要历史事件的回访,对年轻记者来说很有挑战,需要格外努力。这一次特刊采访,我参与了3个主题,分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大事,为了做好采访,我们重走了当年邓小平同志走过的每个地点,找到了大部分健在的见证者。在此基础上,参考《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等,才得以成文。文章写完后,在理论部前辈老师帮助下,交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曲青山院长及相关业务专家仔细审读,反馈意见是“政治导向正确,重大史实准确,材料不涉密,语言晓畅,没有修改意见”。看到这个反馈后非常感动,付出的心血得到了认可。

“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则因时间太近,尚未来得及收入权威党史著作中。尤其“中央八项规定”,是行进中的党史,党的十九大以来依然常抓不懈。如何写好这两组报道,我们花了很大心思,请教相关专家、政文部同事之后,才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成文。

在特刊中,版面上既有主稿这样的“正规军”,也平均配有两篇小稿,我们称之为“游击队”。“正规军”宏大叙事,“游击队”则需以巧劲见长。

比如,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稿件中,我注意到当年邓小平亲自登上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窥见彼时深圳全貌,于是我们特地邀请了当年的建设者、后来深圳诸多地标的参与者陆建新,一起来到旋转餐厅,纵论深圳多年来的发展。最终成稿《旋转餐厅里看城市奔腾向前》,以一个极小的“点”,撬动了展示城市发展速度与活力的“面”。

再如,如何展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想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去河北考察时,曾有“四菜一汤”的故事,于是联系当地,要来当年的朴素菜单,并以当地干部的学习体会,展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形象,成为版面上的亮点。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有幸参与特刊采写,对记者个人来说是一次宝贵的锻炼学习机会。我深切感受到,脚下有泥才能心中有情。只有亲自走过、看过、学习过,才会真正认识到百年大党一路走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当下大好的发展局面。借助工作,完成了一次非常高质量的自我教育。

如何把红色故事讲好

新媒体中心  何洁琼

这一次“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活动我参与的是福建龙岩站,主要讲述古田会议的故事。

古田会议是红四军在1929年召开的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新古田会议)上的说法:“福建古田是我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

在参观古田会议旧址的直播中,讲解员赖文燕老师告诉我,很多年前有一支广东来的参观团让她印象深刻。由于在来的路上车辆抛锚了,团队晚上七点多才赶到旧址。但当时为了更好地保护旧址,并没有在旧址内安装电灯,于是游客们自发将四五部车辆的车灯打开,对着旧址用作照明,赖老师则拿着手电为他们作讲解。这样真诚的对古田会议精神的向往实在是令人感动。

(点开图片可观看Vlog)

此外,在中文Vlog 里我分享了一个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看到的“红军留款信”的故事,信上写着:“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26斤,大洋2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红军。”讲解员补充说,这个2元其实是高于当时的市场价的。这样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也让当时的老百姓更加认同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作为英文客户端的记者,我还在思考如何讲好这样的红色故事。得益于领导在我出发前给的启发,我最终决定采用“看红色小镇现在的发展”的视角做一支英文Vlog。从当地“红+绿”的发展模式入手,展现当地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的探索。体验红军军装,拥抱千年红豆杉,再配合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让很多外国朋友看了片子后都表示很有兴趣,想去参观。这可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 “硬主题软传播”实践了。

我们的红色故事资源十分丰富,关键在于如何讲述、如何传播。同行的大报老师和人民网老师在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配合,产品出来以后也给出了很大的肯定,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之后还要再接再厉,多出效果好的新尝试、新作品。

到革命旧址群探初心

北京分社  潘俊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推出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群。带着特刊报道任务,我探访了北京李大钊故居等重要党史人物故居,陶然亭慈悲庵、“亢慕义斋”旧址等重要会议场所,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以及李大钊烈士陵园等重要纪念设施。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一个个展览,一件件实物……无不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本来是探访报道,没想到却也是一次砥砺初心的党史教育。

这些旧址群以及在里面发生的事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关重要。来到这些旧址群,时间仿佛回拨,革命文物将我们带回那个年代。两天的参观时间,不少记者与我都有同样的感受,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不顾个人安危,不计物质得失,以“铁肩担道义”的崇高境界,毅然投身于改变国家民族命运、创造人民大众幸福的崇高事业中。他们在这里,他们掀起新文化运动高潮,唤醒民众思想觉悟;在这里,他们组织发动五四爱国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在这里,他们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点亮革命的真理火种;在这里,他们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在这里,他们深入劳苦大众,领导发动工人运动,把科学理论变成民众的革命行动。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也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成功的精神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这些革命旧址不就是现实的党史“教室”、真正的“实景课堂”和生动的党史“教材”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刊,在准备北京篇时,分社有选择地推介革命旧址群,还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频道推出革命旧址探初心专题系列报道,多渠道多平台广而告之,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到革命旧址群探访初心,坚定信念,永远奋斗。

一场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云南分社  叶传增

5月31日,人民日报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篇。我特意保留了一份当天的报纸,作为纪念。

4月中旬,分社领导带领我们提前一个半月对特刊的制作进行商讨策划。大到版面主题的构思与立意,小到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和每张图片的选择,各位同事群策群力,各司其职,在总社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圆满收官。身为一名年轻的党报记者,我很荣幸能参与此次建党百年特刊的采写工作。采写特刊的经历,也是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采写“人民楷模”高德荣,得知年近七旬的高德荣仍坚持走村入户、实地调研,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位闲不住的老县长,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使命,身上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光芒。

采写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我被这个佤族村寨日新月异的变化所震撼。从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如今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幸福感不断提升,靠的是什么?村干部说得好:“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司莫拉扬帆再起航!”

采写评论“感悟初心”,更像是写自己在云南工作的切身感受。两年来,我常常被这片土地上涌现的先进人物所感动:给荒山披绿的“最美奋斗者”杨善洲;“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帮大山里的女孩圆梦大学的“校长妈妈”张桂梅……云岭大地沧桑巨变的背后,凝结着一个个优秀共产党人的奋斗与付出。

特刊采写中的每一次采访、每一处动笔,对我而言都不亚于一次党性修养的精神洗礼。今后,我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学深学实学透,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传承党报人初心,笃行党报人使命。

今天,并非理所当然

陕西分社 张丹华

今年4月份,一支由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卢旺达和老挝等10个国家和地区共23人组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队伍,为“探寻国际友人足迹,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来到延安、感知中国。我有幸随队一起前往采访。

参观学习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天,学生们只是初步了解了我党在延安的一段历史,但是来自中非共和国的杜牧同在活动结束时跟同学们分享:“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保护的很好。我们国家也曾有人这样为人民奋斗过,但是他们大都被忘记了。”说到这里,杜牧同的声音哽咽了。

我们学党史,感恩先烈为我们奋斗来的美好今天。可我从来没想过,会有其他国家的人民羡慕我们,被我们对历史的铭记感动。

在陕西分社工作了六年,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正是借着建党一百周年之机,才有机会深入了解过去的故事。

到了凤凰山革命旧址,我知道了白求恩刚到延安就和毛泽东彻夜深谈,这一次见面让白求恩相信挽救中国的一定是中国共产党;到了梁家河我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带领村民修建的第一口沼气池是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修建沼气池的启发;到了扶眉战役纪念馆,苍松翠柏丛中安葬着700多名烈士的忠骨,战争的残酷更是令人悲伤。

5月,特刊陕西篇进入筹备阶段。一方面,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十一运会,陕西蓬勃发展的方方面面映入脑海;另一方面,七大召开、南泥湾生产自救、西安事变等历史画面不停在眼前回闪。革命先烈正是为了今天,才有了视死如归的勇气;我们只有回望历史,才更能明白今天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来源:金台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