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锂电池回收蓝海:明晰产业门槛资质 增强技术和运营能力

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李彤)作为锂电池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电池的拆解和回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首批电池迎来了“退役潮”。如何破解电池退役的难题,提高循环经济利用效率,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7.5%和10.9%。2021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95万辆,同比增长2.2倍。与之相应,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63.6GWh,2021年1-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已达41.4GWh, 同比上升223.9%。

社会发展需要绿色出行,也要绿色更新。中国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超过73万吨,其中70%可梯次利用,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支撑了锂电池回收市场快速扩容;‘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为绿色电力全方位配置储能电池。”有业界人士表示,如果不以技术手段进行拆解回收,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压力,电池中的锂、铜、铝、钴等金属依赖自然界开发也不可持续。

但是,锂电池回收一直以来也是产业的“痛点”,符合回收条件的企业少,正规企业回收电池难。

“目前,锂电池回收主要有两类形式,一类是电池生产企业,利用回收的金属材料生产新的锂电池;另一类是专业电池拆解企业,将拆解后的有价材料供给冶金企业、电池生产商等。”巴特瑞科技总裁郭庆华表示,今年以来各类社会资金加速布局回收板块,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产业迎来升温期,企业在加速布局。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约1.6万余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截至目前,我国今年新增超8600余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957%。市场迅猛发展的背后,如何考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是技术,电池拆解回收门槛高,是否环保、安全、效益高,都是考量的维度。另一方面是运营,从业企业要具备运营模式、资金基础、回收渠道,这决定了其能够拿到多少退役电池。”郭庆华表示,电池回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拆解基地服务半径一般在500公里左右,产业发展尚处在“做大蛋糕”而非“分抢蛋糕”的阶段,需要上下游合作共享、优势互补、优化配置回收体系的资源。

围绕当前产业发展的痛点,上述业界人士表示,主要是回收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正规企业收电池难、回收成本高,部分电池流入“黑作坊”。建议进一步明晰电池回收利用的资质和门槛,加大对“黑作坊”的整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