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看不上的“小报鼻祖”是谁?

“鲁迅先生这样推重《儒林外史》,故不愿把近代的谴责小说同《儒林外史》并列。这种主张是我很赞同的。吴敬梓是个有学问,有高尚人格的人,他又不曾梦想靠做小说吃饭……他的人格高,故能用公心讽世……近世做谴责小说的人大都是失意的文人,在困穷之中,借骂人为糊口的方法。”

1927年,胡适在为亚东图书馆版《官场现形记》序中这样写道。

早在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鲁迅已斥胡适“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催人呕吐”。1926年,胡适写信劝鲁迅与陈源停止笔战,鲁迅未回信。1927年时,顾颉刚在给胡的信中说:“这几年,周氏兄弟假公济私,加以伏园、川岛们的挑拨,先生负谤亦已甚矣。”

在此背景下,胡适仍这么写,原因有二:

一是平生推重《儒林外史》,曾说《红楼梦》的思想见地与文学技术皆不如它。

二是对《官场现形记》评价不高。

胡适的议论化自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称:“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两位大师均认为谴责小说“近于谩骂”“失了文艺上底价值”。

1998年,香港《亚洲周刊》组织海内外专家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官场现形记》列在第13位。引人反思:鲁迅、胡适的评价是否还适合今天?

他本出身官宦之家

学者王学钧先生发现,鲁迅、胡适对李伯元了解甚少,体现在:

1、称李伯元出身中下层,不懂官场。胡适写道:“读过《官场现形记》的人,总都感觉这书写大官都不自然,写佐杂小官却都有声有色。”

2、对李伯元家世、籍贯等基本信息的描述多误。

3、认为李伯元“屡试不第”,无缘仕进,对官员们心怀怨恨。

4、将《官场现形记》视为“应商人之托”,非严肃创作。

李伯元(本名李宝嘉,以字行)乃唐宣宗之子、昭王李汭之后,世代官绅。

李伯元曾祖李文喆“诰封朝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生平著述宏富,所至于兴学育才为己任,声誉遍大江南北,寿至八十二”,他还是当时的著名画家。

李伯元的爷爷李锡琦29岁便去世,父亲李翼辰27岁去世(时李伯元仅6岁)。李伯元由堂伯父李翼清抚养成人。

李翼清常年在山东任知县,后“两次大计卓异,钦加三品衔,赏戴花翎”。1860年,太平军攻破李家世居的江苏常州,李伯元的父亲去山东投奔李翼清。1867年5月,李伯元出生于山东(可能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其母吴氏“也是官家出身,又极贤能”。

李翼清在官场上有建树,他的儿孙亦多经科举入仕。

可见,李伯元对官场很熟悉,决非只知“佐杂小官”。

据李伯元族弟李锡奇称:“念仔(李翼清字念仔)先生督教极严,伯元之母亦不稍予姑息,以是伯元学业精进,擅制艺、诗赋、能书画,工词曲,精蒙刻,余如金石、音韵、考据之学,无不触类旁通。”

因甲午之战远离仕途

16岁时,李伯元已读完《四书五经》,“后从师批改文章,以是学业精进,深受教师器重”。

1886年,19岁的李伯元从山东回原籍常州参加童试,以第一名高中,成为秀才。21岁时,“试省门不售”,未能成为举人。

据王学钧先生考证,李伯元后成廪贡生。常州属武进县学,每两年选一次廪生,每次只选一人。从普通秀才熬成廪贡生,需经候廪、补廪、岁贡等环节,一般需10多年,其间每年要经县学岁考,只有成绩列在前两等,才有向上资格,且还要看是否有名额空缺,否则成绩再好也不行。

廪贡生可直接进入仕途,能得到训导(相当于县教育局副局长)之职。1889年,李翼清曾想为李伯元捐官,被李伯元拒绝。

1902年,清政府开经济特科,仿博学鸿词之例,由三品以上大员推荐考生,曾国荃的孙子曾慕陶(本名广汉)推荐了李伯元。1903年7月12日天津《大公报》载:“保荐经济特科与考者一百八十七人。江苏人至四十八人之多,闻有一人临点未到。”这一人,就是李伯元。

李伯元不愿入仕途,可能与甲午之战有关。清军惨败时,他的堂伯兄弟李宝淦(李翼清第七子)正在日本,闻日人祝捷歌舞,悲愤写下:“万家祝捷雷声急,帐触闲愁不可听。”

李伯元与李宝淦关系密切,甲午后,李伯元一度学英语。

当上了“小报鼻祖”

李锡奇说:“伯元愤于满清政治腐败……甲午惨败之后,国家瓜分之祸迫在眉睫,非大声疾呼,不能促使全国上下觉悟,而欲唤起群众,须以报纸为宣传利器。”

此话或为拔高。李伯元投身报业,主要是为了谋生。

首先,李翼清逝于1894年,“伯元内伤门庭的多故,外感国势之阽危,慨然有问世之志”。

其次,李伯元1896年带母亲、夫人去上海,先在“西商”开办的《指南报》工作一年,后来才自己办报。

其三,李伯元初期自办报的格调不高,难称“唤起群众”。

《指南报》是一本杂志,以新闻为主,在该刊《谨谢报忱》中,李伯元写道:“一以釆万国之精彩,二以增朝廷之见闻,三以扩官场之耳目,四以开商民之利路,五以寄寰海之文墨,六以寓斯民之风化。”

因报道江苏提督谭青崖在上海嫖娼,《指南报》差点被封,后闹到两江总督李鸿章处,才不了了之。

李伯元接手半年后,《指南报》转向文艺。

1897年6月,李伯元与袁祖志(清中期文坛领袖袁枚的孙子,曾任《新报》和《新闻报》主笔,曾为《申报》撰稿)合作创办《游戏报》,李伯元称:“游戏文字,古今人所共游,无足为玷。”

《游戏报》影响巨大,学者魏绍昌先生称它“不仅在近代新闻史上最先确立了‘文艺’类这一报式,而且是借用报纸‘有闻必录’新闻原则,采用文学作品来反映国内外政治社会文化新闻的倡导者”。

《游戏报》“一时靡然从风”,被认为是“晚清文艺小报之巨擘”,李伯元也被称为“小报鼻祖”。

小说首刊引发轰动

为炒作《游戏报》,李伯元频出怪招,让读者投票评选“艳榜三科”,即举行妓女选美,分文榜(俱佳)、武榜(有一技之长)和叶榜(妓女的侍婢),李亲自写诗、撰文,加以称赞。

李伯元自辩:“慨夫当今之世,国日贫矣,民日疲矣,士风日下……故不得不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亦觉世之一道也。”他因此被讽为“骚坛盟主”“花界提调”。

1944年4月15日,曼妙在《海报》上撰文批评说:“(《游戏报》)简直是太低级了,每天只有堂子(即妓院)里新闻四条,其余便是戏馆里的消息,此外便是官场现形记。而小报馆里人,便是以‘叫白堂唱’,‘看白戏’为自得其乐。李伯元未能免俗,自然为人所轻视了。”

著名报人孙玉声则认为:“当其(指李伯元)橐笔游沪时,沪上报馆只《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等,寥寥三四家,李乃独辟蹊径,创《游戏报》于大新街之惠秀里。风气所趋,各小报纷纷蔚起。”

1901年,李伯元放弃《游戏报》,另创《世界繁华报》。该报共发行10年之久,其中李主持笔政5年。《官场现形记》便首刊在《世界繁华报》上。

《官场现形记》引起巨大轰动,书中人物多有原型,传说“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

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邀,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该刊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是其中最有成绩、影响最大者。

《官场现形记》应无代笔

李伯元编杂志,个人创作占据很大分量,故笔名甚多,如游戏主人、南亭、南亭亭长、自在山民、历劫不磨生、二春居士、天地寄庐主人等,一些作品由好友欧阳钜元代笔。

欧阳钜元本名淦,笔名惜秋生,据包天笑说:“欧阳和我在苏州小考时认得,这人早慧,十六岁时,文章词斌,典赡富华,而且笔下极快,我怕考书院,他一人可以做四五本卷子。”

欧阳钜元两度投靠李伯元。包天笑说:“钜元告诉我,李伯元的《游戏报》,完全交给了钜元,自己完全不动笔,即小说亦由钜元代作……不过《官场现形记》是否也有他的笔墨,却不曾问他。若《文明小史》等,则我曾见过原稿,确有钜元的笔墨在内咧。”

不少人认为,欧阳钜元与李伯元风格近似,甚至写得更好,但著名作家阿英不以为然,认为二人“文字作风实无一相似之处”,因“李伯元已经是从‘讽刺’到‘谴责’,惜秋生全从‘谴责’走到‘痛骂’……他不会作大段描写,情感的表现过为率直。”

遗憾的是,趁李伯元病重,欧阳钜元勾结某书店,盗版《官场现形记》。欧阳钜元与妓女林黛玉往来密切,被传染上梅毒,27岁便病逝了。

当时无版权法,仅1904年,李伯元便在《时报》上刊登告白102次,以申明著作权,斥责盗版。据学者刘颖慧估算,最后70次的花销合计达43.44元,当时普通职员月薪仅4元至6元。由此可见,《官场现形记》应无代笔。

巨匠在潦倒中辞世

有种说法,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时,常看《游戏报》,曾投稿参加征诗比赛,位列前十。翻阅1899年12月19日《游戏报》,确有周树人字样,但署籍为杭州,并非绍兴,可见不是一人。

鲁迅、胡适不喜欢《官场现形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伯元行为欠检点,下笔多玩世之情。鲁迅认为李在“合时人嗜好”,其实他“以文字玩世,实借以醒世”。

其次,《官场现形记》写作较匆忙,不免粗糙。李伯元当时连载着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还有长篇弹词《俗耳针砭》(后更名《醒世缘弹词》)和传奇《前本经国美谈新戏》,此外还要为版面补白。他曾对友人说:“未作《官场现形记》之先,觉胸中无限蕴蓄,可以借此发抒,迨一涉笔,又觉描绘世情,不能尽肖,颇自愧阅历未广,倘再阅十年而有所撰述,或可免此弊矣。”

其三,鲁迅、胡适秉持西方小说美学标准。他们认为《官场现形记》“联缀许多‘话柄’做成”,“既没有结构,又没有剪裁”,对此学界已有不同看法,认为中国传统小说传统不执着于线性叙事,多以散点透视,营造整体氛围。

1906年,李伯元因积劳成疾,患肺病逝于上海,年仅39岁,无子嗣。去世前无力偿还好友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的2万元借款,吴当场焚毁借据,还给了他20元药金。可见李伯元晚景之潦倒。(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