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之动荡时代,三个家族的人间悲歌

作者:赵玮婷

《名望与光荣》是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于20世纪中期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当代史诗,上、中、下三部分别发表于1956年、1958年和1962年。然而,与19世纪波兰的现实主义长篇历史小说不同,它并未正面描写历史事件,没有着力描写战争中的主战场,而是通过描写战争对主人公产生的余波,从侧面来展现时代的变化。

《名望与光荣》[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波兰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叙事结构复杂丰富、人物刻画细腻入微、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从1914年一战爆发,到三次西里西亚起义,从“五月政变”,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从1944年华沙起义爆发,到二战结束,通过描写三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展示了波兰社会的变迁。

宏大的当代史诗

故事的开篇发生在乌克兰敖德萨的一座波兰贵族庄园中。作曲家埃德加尔在海滩边晒太阳边读书。他对自家贫穷的家庭教师说:“别人对我们这些长住在乌克兰的人不容易习惯,这里还有点17世纪的气味。”

不了解波兰历史的读者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何波兰贵族会生活在乌克兰?

16世纪被称作波兰的“黄金时代”。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一个多民族的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归入波兰领土,联邦国土面积仅次于俄国,居欧洲第二位。劳役制庄园经济是波兰贵族的经济基础,许多无地的波兰贵族来到乌克兰这片肥沃的土地开疆辟土,建立庄园。为了巩固统治,波兰人强行逼迫当地人实行政治、文化、宗教上的“波兰化”政策。

随着波兰庄园主对农奴的压迫逐渐加深,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在乌克兰尤为突出,波兰人与当地哥萨克人的矛盾冲突不断。1648年在乌克兰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哥萨克起义”,波兰丧失了第聂伯河东岸的大片领土。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波兰从世界版图上消失,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土几乎全部并入俄国。历经百余年,直至1918年一战结束,波兰才重获独立……

罗伊斯基、希莱尔和比林斯基家族是生活在乌克兰的波兰庄园主。故事就从他们的遭遇展开。

时代变迁中的众生相

从伊瓦什凯维奇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书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可以说,书中的人物形象集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书中出场人物不下百个,包括了波兰所有的社会阶层:贵族、地主、资产阶级、小市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艺术家、军人,甚至游民、娼妓。每一个人物都是丰满的。

作者通过描述持有不同观念的人物交谈,在立场和观点的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又常借以书信的形式,供人物大段地抒发感情、阐述思想。小说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战争,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苦难来表现战争,比如借雅努什和朋友沃洛佳不经意的谈话来表现战前的紧张局势,借老公爵夫人劝雅努什买土地来表现土地改革下地主阶级的命运。这种手法比直接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更具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更深刻的对战争和历史的反思。

雅努什刚出场时还是一个青年,从出生起便拥有伯爵头衔。他自认为是一个乡村诗人,不懂什么是立场,也不懂什么是战争。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情窦初开时,整颗心都被爱情和风花雪月的事儿占得满满的。而他所爱的人却一心只想着革命,常在集会上对着人群大声朗诵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后来雅努什和朋友约齐奥在乌克兰的文尼察参加了波兰第三军团,但即使穿上戎装,他们却依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约齐奥刚出场时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少爷,即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不在乎。伏在母亲的身边,他说:“我们还会回到过去那样的时光吧。”当母亲说“我们回不去了”时,他却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在行军路上,他得意地指着贵族庄园说:“你看,到处是我们的文化。”却不知道他和他的家庭即将成为这种文化最后的继承人。他参了军,经历了一些所谓的战斗,直到第一次面对德国士兵时,才感到自己是一名为民族而战的军人。但这次战斗竟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战斗。

埃德加尔和妹妹爱尔茹尼亚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是歌唱家,在他们心中艺术是一生所有的追求,高于一切。兄妹俩都认为,把所有的爱都投入音乐的人,生活不需要其他东西的点缀。政治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所以爱尔茹尼亚在动乱来临前选择逃亡巴黎,而留在乌克兰的埃德加尔却毫不关心战争,每天依然与他心爱的钢琴为伴。

作者把人物置于宏大的变化之中:历史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变化、身份的变化,在种种变化中人物的命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时代的洪流之下,主人公们从聚集在庄园,到离散到各地,甚至生死相隔,这何尝不是一代人的命运。

对历史的哲学思考

伊瓦什凯维奇在小说上部的扉页引用了这样一句话:“邪恶有时也可能赢得名望,但光荣永远在正义的一边。”在“名望”和“光荣”之间,伊瓦什凯维奇显然想要告诉我们,他选择后者。借主人公之口,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解释世界的残酷?一个普通人,面对社会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时,该如何承受?小说中的主人公或投身革命,或漠不关心,或逃离,或忍耐,可他们的选择并不全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当世界的大潮扑面而来时,许多人来不及审视,就被卷了进去。

作者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出身处深渊的人对光明的渴望:“说来也真怪,在一个人已沉沦渊薮,所见皆为罪恶和恐怖的时候,在世界已经离开了正常的轨道,任何事物,不论是死亡,还是斗争,抑或胜利都不合乎逻辑的时候,我却感受到了生活的完美,这无疑就是一个溺水者在丧失意识之前的那种感觉。”小说始终笼罩着一种悲剧的气氛,既是对一去不返的和平的怀想,又是对庄园田园牧歌般生活的怀念。(赵玮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