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于长辉—— 攻坚克难,咬定目标不放松(新时代优秀县委书记风采)

昌平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生态环境优良,一直是北京的后花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拓展,毗邻中心城区的昌平逐渐成为近郊区。有人总结,昌平有“三多”:服务中心城区、攻坚克难的事多,人口集聚、拆违治乱的事多,科技创新的要求高、期盼发展的事多。

2019年5月底,56岁的于长辉从石景山区调到昌平任区委书记。有同事说:“于书记要有思想准备。”

于长辉心里有杆秤:“昌平的几件大事,中央有政策,市里有部署,攻坚克难,咬住目标不放松,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

解决超大型居住社区治理难题

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1万人,交通拥堵、车位紧张、公共服务配套少……回龙观、天通苑这两个超大型居住社区一系列矛盾叠加,成为北京城市治理的一个难题。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上任第一个月,于长辉带着多个工作小组,一头扎进基层。白天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晚上暗访摸底,把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街巷走了个遍,记下密密麻麻一大本群众的意见建议。

经过一番分析研判,一场整治行动迅速开启。100天不到,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占道经营、违法乱停现象不再。

“既要有法治思维、敢于碰硬,更要创新思路,一管到底。”有群众支持,于长辉趁热打铁。规划师进社区,“一院一策”重新规划利用空地;干部下沉,党员亮牌,群众参与管理……

京都儿童医院南侧,一片绿草茵茵;地下20多米,拥有602个车位的停车场正加紧施工。“‘分层供地’,从存量里挤增量。”昌平区发改委副主任薛岩介绍,“像这样的停车场,这两年区里精心规划、加快建设。”

交通整治了,中小学落地了,公园步道有了……按照北京市的部署,昌平加快实施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117个项目,陆续落地投用52个项目。可见可感的许多变化,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此同时,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超大型社区治理路子,也在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中日趋完善。

服务抗疫大局,群众工作要细致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发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36小时内,一些市场从业人员被安排到昌平隔离观察。

小汤山镇党委书记王红敏说,靠前指挥是于长辉的特点。从选点、准备到接人、安置,于长辉带领一班人迅速统筹资源、沉着应对,36小时连续作战。

隔离点内,物业方、服务人员、隔离人员各有各的诉求。“做群众工作,要细致再细致。”于长辉明确提出,对大家的诉求,要了解到位;对合理诉求,要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要解释到位;有困难的,要帮助到位;违法违规的,依法处置到位。

为应对疫情,小汤山医院要进行改扩建。于长辉带领大家提前预判,做好重启准备,从土地勘察、水电气接入、人员配合安排,精心设计了多个方案。

“之前有些居民不理解,但由于我们工作细致,最后他们反过来帮我们做工作。”王红敏回忆,各工作小组、下沉干部提前进入各社区村,主动上门沟通服务,“53天!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完成。”

广泛发动,周密部署,众志成城。昌平先后在全区动态确立51个集中观察点,主动承接了新发地市场转运人员的医学观察任务。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于长辉带领昌平干部群众狠抓“六稳”“六保”工作。2020年,昌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5.9%,区域创新型经济逆势上扬。

找准方向路子,立足创新攒后劲

“昌平有山有水有人气,关键是找准方向与路子。”于长辉认为,“创新驱动是唯一的出路,高质量发展才有后劲。”

于长辉把突破点放在了位于昌平的未来科学城。这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也是首都创新链条的重要一环。

于长辉带头往前站、向前靠,当好施工队长、生产队长。协调项目腾退拆迁,他熬过通宵;服务科研院所的大小事情上,他耐心细致……

2020年4月,为支持小米公司建设先进工厂,于长辉在办公室挂起“作战图”,将13项任务细化为105个具体工作节点,压茬推进。仅用了49天,项目地块入市交易前的所有手续审批完成。

创新潜力得到释放,未来科学城活力四射:“生命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成运营;“能源谷”,央企导入关联企业163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20个;沙河高教园,引进高校一级学科29个、重点实验室28个……

生态是昌平的底色,对这片绿水青山,于长辉爱得深、护得紧。

“上午还穿着白大褂在看实验室,下午就挽着裤腿扎进了小河沟,拦都拦不住。”昌平区副区长刘晓东感慨。

于长辉到底去过了多少个村,身边的工作人员已经记不清。不过,两年时间,昌平区完成了60个村、社区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整治了128条小微水体,新增造林绿化3.8万亩……

“只要群众能满意,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于长辉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