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粮食与古希腊文明的兴衰

【深度解读】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的这句名言给我们讲了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粮食生产和储备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百姓生存、战争胜负和文明发展,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回顾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

Ⅰ.备受崇拜的丰收女神

在古希腊神话中,大大小小的神有成百上千,但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位主神才是真正的“大咖”。在这十二位主神中,有一位专门掌管世间农业生产的女神——丰收女神德墨忒尔。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神不吃不喝就可以长生不老,人若没有粮食吃,生存就成了问题,更何谈文明发展。丰收女神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自然成为古希腊人最崇拜的女神之一。

在古希腊神话中,丰收女神教会了人类耕种,赋予大地生机。她心情好的时候可以让大地沃野千里,五谷丰登,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让万物凋零,颗粒无收。她是众神之王宙斯的姐姐,却又和宙斯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女儿珀耳塞福涅。冥王垂涎珀耳塞福涅的美丽,强行将她掳到冥间,丰收女神悲痛欲绝,结果是大地万物绝收,饥荒遍野。直到女儿被允许每年回到人间9个月,大地才重新恢复生机,人间也因此有了四季之分。春夏秋三个季节人间充满生机,而冬季三个月,女儿必须回到冥界生活,大地因此进入冬眠。

神话是人们的想象,却反映了生活的现实。马克思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事,具有永恒性的魅力。”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有关丰收女神的神话反映出了古代人类企盼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以及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担心和恐惧。农业丰收、粮食安全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丰收女神的保佑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粮食问题。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食物的猎取者和采集者转变为粮食的栽培者和牲畜的饲养者,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了农耕社会,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进入青铜器时代,人们可以用金属制作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Ⅱ.克诺索斯王宫的粮库和丰收的农人

在希腊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一些巨大的陶罐十分醒目。这些陶罐个头巨大,有的高达两米多,其所在之处无疑是克诺索斯王宫的粮仓。数千年前,这些陶罐里装满了谷物、橄榄油、蜂蜜等,为米诺斯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粮食保障。

克诺索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重要的遗址。考古发掘表明,公元前6000年左右克里特已经有人类居住。最早的定居者引进了牛、羊、猪、狗等家畜,并开始在岛上种植粮食。公元前3000年左右,克里特出现米诺斯文明的萌芽。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诺索斯出现了最早的王宫,克里特的原始社会已经瓦解,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出现,产生了早期奴隶制国家。在克里特出现了欧洲最早的文明——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的农业以谷物果蔬和家畜养殖为主,岛上的橄榄油生产和畜牧业可以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粮食并不能自给自足,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补充。米诺斯王朝拥有地中海最强大的船队,产自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粮食是米诺斯船队运输的主要货物。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的陶罐默默存在了数千年,虽然里面早已空空如也,但当年它们装满了本地和进口的谷物、橄榄油、蜂蜜等。当它们无法再被装满的时候,米诺斯文明的危机也就到来了。它们的存在告诉我们,足够的粮食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距离米诺斯王宫遗址不远的伊拉克利翁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个被命名为“丰收”的石瓶,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个制作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米诺斯文明时代的石瓶上,一组雕塑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农人们从农田里归来的情景。领头者举着乐器,嘴巴大张,高声歌唱,众人肩头扛着农具,随声附和。他们歌唱的是什么呢,也许是在赞美丰收女神的眷顾,或者是在抒发内心的喜悦。米诺斯王朝时期,城市文明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虽然被认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的王宫建筑雄伟壮观,但是高墙之外的农田才是奴隶制王国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于农田上的农人来讲,没有什么比粮食丰收更让人快乐了。

公元前1450年前后,克里特文明突然衰落。历史学家认为,克里特文明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附近岛屿的火山爆发使得大地被火山灰覆盖,气候变化导致克里特土地干涸、树木死亡,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克里特文明的农业基础遭受破坏,来自北方的迈锡尼人占领了希腊半岛,并建立起更加强大的船队。迈锡尼人最终征服了克里特岛,希腊文明的中心从克里特岛转移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爱琴文明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即迈锡尼文明阶段。

Ⅲ.粮食与特洛伊战争

创造迈锡尼文明的是阿卡亚人。

人类社会进入了铁器时代后,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犁耕技术带动了第三次农业革命。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春耕夏作秋收冬养的农业生产规律使得大量古希腊人从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但是,带有游牧民族传统的阿卡亚人的到来打破了希腊农耕社会的宁静。阿卡亚人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定居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克里特文明影响下,阿卡亚人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建立起了若干奴隶制王国,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船队,从克里特人手中夺得了海上霸权。随着公元前1450年前后征服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成为爱琴文明的新主导。然而,繁华仅仅出现了200年左右。公元前1200年左右,迈锡尼文明很快衰落下来。迈锡尼文明衰落的原因很多,许多史学家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中叶的特洛伊战争。

古希腊双目失明的游吟诗人荷马,为后人吟诵出了千古名作《荷马史诗》,伴随着七弦琴,他唱出英雄一怒为红颜的美丽故事。根据《荷马史诗》,美丽的海伦成为引发十年特洛伊战争的红颜祸水。

其实海伦很冤枉。

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战略目标远比争夺一个美女重要得多。与当年克里特的粮食进口来源主要是埃及不同,迈锡尼把获得粮食和其他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目标放到了北方——从黑海周围产粮区进口粮食对于迈锡尼来讲要便利得多。爱琴海地区天气炎热,海水的蒸发量大于降水,使得海水盐度较高,因而引起黑海中较淡的海水从表层流向地中海,爱琴海盐度较浓的海水从底层返回黑海。返回黑海的洋流更多是沿着两岸向北流动。这种独特的洋流现象使得从黑海到爱琴海的海上航行十分便利。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岛屿可以为黑海航线提供补给。因此,黑海航线是迈锡尼人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然而,小亚细亚沿岸的国家给迈锡尼的黑海航线造成了很大麻烦,尤其是扼守达达尼尔海峡的特洛伊,对迈锡尼的黑海航线形成重大威胁。拿下特洛伊是迈锡尼保卫黑海贸易要道的必打之仗,怎能让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海伦背锅呢?!

十年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国力,敲响了迈锡尼文明的丧钟。给迈锡尼文明最后一击的是来自北方更加彪悍的多利亚人。

Ⅳ.粮食和远方

希腊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移民浪潮,一次发生在多利亚人大举南下、希腊农业破产,民不聊生的时期,另一次发生在希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时期。两次移民时代背景不同,却都与农业相关,讲述的都是粮食和远方的故事。

迈锡尼王国实行以王宫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国王拥有大片土地,由农业奴隶耕种。多利亚人南下毁灭迈锡尼后,希腊本土战乱不断,农业生产一蹶不振,土地荒芜,农民生活无以为继,很多人只得离乡背井,去海外寻找新的土地。古希腊的第一次移民潮主要目的地是土地肥沃的小亚细亚大陆沿岸和爱琴海岛屿,直接结果是小亚细亚出现了大量希腊移民点。希腊移民虽然只有空空的行囊,却带去了爱琴文明的影响。他们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很多希腊氏族国家,成为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为公元前8世纪后希腊城邦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希腊人再一次寻找粮食和远方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与第一次希腊人被迫移民不同,第二次移民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是希腊城邦有组织的殖民活动,其原因依然与粮食相关。

这时,城邦国家已经在希腊遍地出现。城邦的城镇化发展导致城邦人口不断增加,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不成比例,粮食供应趋向紧张;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贵族大地主的手里,普通百姓可耕地越来越少,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希腊各城邦开始有组织地向海外移民,主要目的地包括北至黑海沿岸、西至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至非洲沿岸、东至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派出移民的城邦首先派先遣队去选择合适的移民地点,选择条件第一是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第二是要有良好的海港,便于海上贸易和与母邦保持海上联系。移民活动由城邦统一指挥,并派遣领队。移民船队出发前,首先到德尔菲神谕所取得神谕,并从母邦的祭坛上取得圣火。抵达移民地区后,首先通过抽签决定土地的分配。新建立的城邦采取母邦的政权形式,在与其母邦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城邦地位。

这一次移民缓解了母邦的粮食压力和社会矛盾,促进了母邦经济发展。母邦与子邦之间密切的关系大大繁荣了地区间的商品交换,促进了商业、手工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希腊社会新的工商阶层力量不断壮大,促进了城邦的社会变革,为希腊古典黄金时代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Ⅴ.梭伦改革的重中之重

希腊古典时期的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体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雅典民主政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多次重要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土地和农民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雅典城邦的农业基础。

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社会还是农耕社会,作为主要财富的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贵族手里。贫苦的自由民是最底层公民,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贵族的土地为生,粮食收获后,除了交租自己所剩无几。如果完不成交租指标,这些贫苦的自由民和其家人都会沦为债务奴隶,失去人身自由。由于阿提卡地区的土地十分贫瘠,稍有天灾,便有大批自由民成为奴隶。这种残酷的土地制度成为雅典走向民主的巨大障碍。公元前632年,贵族出身的基伦利用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激化,发动暴乱,企图建立独裁的僭主政治,最终暴乱失败。虽然基伦暴乱失败了,但是雅典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继续激化,矛盾的焦点之一便是土地问题。

公元前592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执政官,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改革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便是颁布“解负令”。“解负令”废除了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法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度,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为了防止少数大地主兼并更多的土地,梭伦为贵族可以拥有的土地设立了上限。

除了农民自己生产的粮食外,进口粮食也是雅典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措施。阿提卡沿海有很多良港,便于海上航行,雅典人很早就开始通过海上贸易补充粮食等资源的不足。梭伦改革制定了促进商业发展的措施,在限制雅典粮食出口的同时,扩大了本地盛产的橄榄油的出口,鼓励粮食进口。

虽然梭伦的土地改革措施没有满足小土地拥有者和无土地的平民关于平分土地的要求,却将大量平民从因粮食债务沦为奴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鼓励工商业和航海业发展的措施同样有助于新的公民阶层的出现。梭伦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实行民主政治必需的公民群体,巩固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公民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的规定防止了土地过分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使城邦体制得到健康发展,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土壤。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和公元前462年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成为古代希腊世界顶级强大的城邦,领导诸城邦一起成功抵抗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的侵略,取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雅典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古希腊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古典时期。

Ⅵ.西西里的粮食与帝国的衰落

海上强国雅典的黄金时代强烈地刺激了希腊世界的陆上强国斯巴达。公元前431年,斯巴达与雅典争夺希腊世界霸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斯巴达人多次横扫阿提卡地区,企图围困雅典,但雅典在与其门户港口比雷埃夫斯之间修建的城墙使得斯巴达人无法破坏雅典的粮食运输。雅典也无法对斯巴达人进行有效的攻击,公元前429年的严重瘟疫使得雅典遭到了重创,双方进入拉锯状态,难分胜负。公元前415年,雅典孤注一掷,派舰队远征西西里,最终以惨败告终。西西里远征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雅典派遣舰队远征西西里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雅典人的目的就是切断斯巴达人的粮食补给线。古希腊世界的粮食进口主要有北方的黑海航线、南方的埃及航线和西方的西西里航线。北方航线完全被雅典海军控制着,南方航线对于雅典和斯巴达都距离较远,海上风险较大。西西里航线主要被斯巴达控制,斯巴达可以从西西里的叙拉古等希腊城市获得粮食补充。雅典对这条航线觊觎已久,在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更是期待通过掐断斯巴达的粮食补给取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并没有按照雅典的愿望进行。西西里远征的失败成为雅典黄金时代的落幕之战。无论孰胜孰负,战争都大大削弱了希腊城邦的力量,使来自北方的马其顿大军得以横扫整个希腊世界,终结了希腊城邦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古希腊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世界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史诠释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也形象地解读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作者:尹亚利,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